內灣老街
ㄧ點都感覺不到...不景氣.. 賣鹹豬肉ㄉ 讓人垂涎三尺ㄉ鹹豬肉 買ㄌㄧ包回家炒大蒜辣椒 它真是不錯ㄉ下酒菜 呵呵 野薑花粽 內灣戲院 客家風味午餐 內灣火車站搭小火車至竹東 北埔小鎮(柿餅之鄉) ㄧ樣是人潮 擠擠擠 擂茶體驗
姜啊新宅
姜阿新宅,建於民國35年〈西元1946年〉,民國38年竣工,歷時三年餘完成,姜阿新老宅和金廣福以及天水堂接鄰,是一座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宅第,樓梯轉角壁飾木雕,窗櫺設計,巧思軒朗典雅不凡。當時姜阿新製茶事業如日中天,客戶遍及歐亞,因而建此豪宅,既可接待貴客,又可顯現商場魅力與舒適居家。宅第的外觀係改良自洋房樣式,屋頂係四落水斜屋面,以洋式人字形屋架構而成屋頂覆蓋磚色瓦,外牆洗石雕花精實華麗。
姜阿新宅整體的空間設計,處處構思另人驚喜,外表華麗壯觀,內部亦十分寬敞舒適,是建築上難得的經典作品,非常具有藝術價值,現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會址。
(引用自http://home.pchome.com.tw/mysite/anderson7115/84.htm)
金廣福會館- 一級古蹟
清道光14年冬月〈西元1834年〉,淡水同知李嗣鄴為了防番保民而開疆墾土,示諭姜秀鑾及周邦正等,向閩、粵兩籍富紳募款,組成金廣福墾號,金指官方,廣代表粵籍,福代表閩籍,在北埔、峨眉、寶山等地設隘防36處,而金廣福公館即是當時處理開墾業務的辦事處,至今已約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,保存仍十分完好,目前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。
當年漢人進入到北埔開墾時,便是以金廣福為開墾的根據地,公館為早期台灣移墾社會常見的公共建築,是佃農繳交田租給墾戶的場地,並兼作農民們聚會往來之會館。而金廣福公館的建立係因隘墾庶務之需,除了辦理佃農繳租的墾務,又兼辦隘丁領取隘費、隘糧的事務。初墾時期,金廣福公館前廣場並作為經營收購農產及銷售用品等交易市場。
光緒12年〈西元1886年〉,劉銘傳實施「開山撫番」,裁撤金廣福之「隘務」及「討番政策」,解除金廣福的開墾權責,因此,金廣福50餘年的墾務也終告段落。
(引用自http://home.pchome.com.tw/mysite/anderson7115/81.htm)
慈天宮(睡虎穴) - 三級古蹟
慈天宮,創建於清道光26年〈西元1846年〉,而開墾之初,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,但因物資短缺,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,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,其後隨著墾業漸進,在清咸豐3年〈西元1853年〉,遷建於現址。清同治十年〈西元1871年〉當時的墾首姜榮華〈姜秀鑾長孫〉倡議擴建慈天宮,並募集大隘各庄民的捐銀,於清同治13年〈西元1874年〉竣工,即成今日主要規模。
慈天宮主神為觀音菩薩,配神為天上聖母、五穀神農、 文昌帝 君、三山國王、三官大帝、註生娘娘以及福德正神,諸神合祀。另外,其旁從祀淡水同知李嗣鄴、墾首姜秀鑾、姜榮華三人,以追祀三人開墾大隘之功績。佛道共和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,但對慈天宮而言,卻因眾神合祀,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。
慈天宮平面格局,近似廣東客家地區典型的「雙堂二橫」型式建築,亦可見閩粵籍墾戶對原鄉的追溯與依賴 。日本據臺後,慈天宮部份曾做為,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,明治31年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,直到數年後,姜義豐捐贈校地才遷校,才恢復廟宇原貌。
慈天宮基地西北方為邱家祖厝所在,慈天宮擴建時右橫屋護龍部份只能建一半,而成不完全對稱的型態。其內有六支石雕龍柱及四支雕刻有民間故事的生動石柱,廂廊部分為成排方形的隔間。此外,據說慈天宮建成至今之所以甚少舉行建醮慶典,係因根據堪與明師說其為〈睡虎形〉的風水格局,故宜少驚動打擾為宜,也因此得以保存較多的原貌。
(引用自http://home.pchome.com.tw/mysite/anderson7115/83.htm)
忠恕堂(北埔秀才曾學熙故居)
公園街忠恕堂亦是望族曾家的豪華住宅。忠恕堂創建於民國
十一年,曾宅忠恕堂的先祖,來自廣東嘉應州,曾宅原為一
土磚建築,其二十世祖曾學熙於光緒元年,考取文科秀才後
,才由其後代重建「忠恕堂」。
建於1925年前後,原位於姜家天水堂左側,至22世曾成統因為
於北埔、竹東等地經商致富,遂買下土地遷建新宅於此。曾氏
先祖學熙於光緒年間中文科秀才,曾家後代已遷移他鄉,由花瓦
組合而成的圍牆中,可見頗富巧思與創意的建築裝飾藝術。
忠恕堂為一座坐北朝南的客家式民宅建築,庭院以矮牆分隔
為二,大門斜轉西南向。正面圍牆部分以紅瓦相互交織成精
美幾何圖案,並連接歐式山牆,形成變化多端的裝裝飾門景。
(引用自http://www.chu.edu.tw/~mapro5/new_page_18.htm)
天水堂 - 一級古蹟
天水堂乃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,客家傳統建築佳作。在所有客家人建築物中是較少見到的,亦代表姜家與眾不同的貴族氣派象徵。
天水堂,為姜家的堂號,「天水」是大陸在漢代時郡名,在今天甘肅省通渭縣。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,於「討番」過程中,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,故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形宅院。
姜氏家族脈延至清光緒年間,已是族裔丁旺,遂於光緒末興建另一新宅,一般稱為「天水堂二房」,以此有別於姜秀鑾創建的「天水堂大房」。
現今天水堂前洗石子的圍牆,是日據時代增建。 天水堂目前仍由姜氏子孫後代居住,為避免遊客打擾,近年在外牆裝設鐵門,因此遊客只能在外欣賞,這百年古厝風采之美。
而「天水堂二房」是臺灣少見的「一堂八橫」民宅,現在並未對外開放,天水堂的大門只有在中元祭典時才會打開,屋宇雄健壯碩,外觀氣軒昂揚輝煌十分引人注意,只可惜宅第維護不如天水堂的古雅與華麗。本宅中軸線背對秀鑾山頂,以其為「樂山」,相當契合陽宅形法「前敞背實」的原則。院牆上設有祭拜天神的神龕,亦為客家民宅特色之一。 (引用自http://www.cc.chu.edu.tw/~b9017041/beipu5-2.htm)
所有照片
留言列表